香港浸會大學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

李金強
 
香港浸會大學 歷史系
 
羅秉祥、江丕盛編,《大學與基督宗教研究》(香港: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,2002),頁277-295。

 
  19世紀西方傳教士東來宣教,並借興辦教育作為宣教的手段,由是促成教會教育的勃興及發展。及至1900庚子拳變發生,由於國人群起反教,在華傳教士深受刺激,重新檢討宣教策略,均認為未來宣教方向,宜以發展教育、醫療、文字、慈惠等增進社會褔祉的事工為主,藉此促進褔音的普傳。[1] 時值晚清十年(1901-1911),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,謀求將西方體制,包括政治、軍事、經濟及教育移植中土,藉此維繫清室的統治,促成國家體制的現代化。[2] 教會即在此一背景下,起而發展高等教育,終於促成20世紀上半葉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發展,導致教會大學的相繼出現。其中較著者共十三間,包括燕京大學、齊魯大學(華北區)、金陵大學、金陵女子大學、東吳大學、聖約翰大學、滬江大學、之江大學(華東區)、華中大學(華中區)、褔建協和大學、華南女子文理學院、嶺南大學(華南區)、華西協合大學(華西區),並於紐約組成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(簡稱聯董)(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),負責協調各校之教學協作及籌款事宜。 [3]

  及至1952年,由於新中國建立,重整高等院校,終止教會大學 <p.278> 的辦學,遂轉移至香港、台灣繼續興辦。[4] 其中上海滬江大學,乃由美國南、北浸信會於1900年所創設的高等教育機構。尤以商科及持續教育著稱。[5] 至此,滬江大學部分教授亦因國變而南移香港,適值香港浸信會人士鑑於本地高中畢業生升學需求的殷切,計劃在港發展高等教育。[6] 遂由香港浸信會聯會、美南浸信會、滬江大學劉光昇等教授,共同努力推動下,遂於1956年,創設香港浸會學院。[7]

  新成立的浸會學院,為一所屬靈的高等教育機構,除智力訓練外,尤重基督教的靈性訓練;故首任校長林子豐(1892-1971)強調創校目的在於注重基督教信仰之教育,以及負有“保存國粹和中西文化溝通”之承擔[8] , 此一創校目標,亦可由一度任教學院的著名基督教學者謝扶雅(1892-1991)所撰的校歌歌詞“中西結合、昌明學術……基督榮名孔揚”三句中表露無遺。 [9]

  <p.279> 其中值得注意者為浸會學院成校之初,由於滬江大學部分成員的參予,其辦學宗旨與特色,每多與滬江大學有所吻合,此點無疑促成同屬美國浸信會的浸會學院與前此之滬江大學,具有一定傳承的關係。[10] 故浸會大學即在上述創校理念,以及民國教會大學薪火相傳下,逐漸開拓其基督教學術研究的路向,其中屬於中西文化交流此一範疇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,日見發展,至九十年代,更見蓬勃,殊值探討。故本文即就此分別以背景、醞釀、發展三方面,進行論述。
 

[1] 王治心,《中國基督教史綱》(1940)(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59,重刊),頁249-255。
[2] 周積明,〈清末新政通論〉,《求索》,第6期(1996),頁109-114;改革內容,並參Meribeth E. Cameron, 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 (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31) 一書。
[3] Jessie G. Lutz,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-1950 (Ithaca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1971), pp. 116-117, 308-309, 320; 王成勉,〈尋求宗教與國家之間的平衡:論一九二○年代有關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〉,林治平編,《中國基督教大學論文集》(台北:宇宙光,1992),頁99。
[4] Jessie G. Lutz,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-1950, pp. 484-485。聯董在香港支持創辦崇基學院,在台灣則興辦東海大學;輔仁、東吳兩大學則先後於台北復校,繼續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辦學傳統。又崇基學院興辦及辦學特色,可參吳梓明,〈五十年來崇基學院的基督教教育〉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,CSRCS Occasional Paper,4,2001)。
[5] 李金強,〈滬江大學〉,吳梓明、梁元生、李金強編,《中國基督教會大學文獻目錄》(一)(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,1998),頁120-128;又滬江大學的發展史,可參John Burder Hipps,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(Board of Foun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, 1964) 及王立誠,《美國文化滲透與近代中國教育──滬江大學的歷史》(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2001)二書。
[6] 〈教育部〉,《香港浸信會聯會二十周年紀念特刊1938-1958》(香港:香港浸信會聯會,1958),頁24;早於1948年廣州召開兩廣浸聯會第63屆年會時,已有增設華南浸會大學之議案。及至1950年後,由於香港浸信會事業蒸蒸日上,會友日增,且所辦培正、培道、顯理三校,學生達五六千人,高中畢業生年約三百人,升學迫切。故聯會於1955年2月通過籌設專上學院,是為香港浸會大學的誕生。
[7] 林子豐,〈由浸會事業與高等教育談到香港浸會學院設立之經過〉,《林子豐博士言論集》(香港;香港培正中學,1965),頁180-183;黃嫣梨:《香港浸會大學校史》(香港:香港浸會大學出版,1996),頁4-15;劉光昇為前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(1896-1938)之子,學院成立後,被聘為訓導長,又聘滬大陳秀瑛協理教務及圖書館主任。劉湛恩生平及主理滬大時校政改革,以至日後從事抗日救亡而被日偽刺殺,參劉王立明,〈先夫劉湛恩先生〉,《中華教育界》,復刊1卷1期(1947),頁116-118;王立誠,同上註,頁169-185,260-272。
[8] 林子豐,〈浸會學院開學禮致詞〉,同上書,頁196-198。
[9] 謝扶雅,〈我與香港三間大學〉,《百齡詩文集》(香港:基督教及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,1991),頁261;《自辮子至電子──謝扶雅百年生平紀略》(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92),頁5-17。
[10] 王立誠,〈滬江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──20世紀浸會華人高等教育事業歷史變遷〉,《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》,第2期(2001),頁5-16。
 
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